3.0
格列佛最后的旅行
其它2002其它
添加: 未知
主演: 马雷克·尤拉切克,Edita,Leva,Julie,Ritzingerova
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一位早逝的电影天才的散文式纪录片,《格列佛最后的旅行》用日记 影像的形式再现了1964-1972年捷克导演帕维尔·祖拉塞克的私人生活,他的情感困扰和动荡的时代背景,帕维尔生前只留下了两部电影和33篇日记,1964年29岁的他刚刚独立拍完一部短片并写了几本出色的电影剧本,一个有天赋的年轻编剧即将要成为导演,然而与妻子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在艺术家过于自我的生活里,那时新浪潮刚刚萌芽不久,卡罗维发利影展吸引了众多世界的目光,一批刚毕业的青年导演也初露锋芒,包括帕维尔在内的许多人都看到了实现个人梦想的机遇。。。68年前后的改革让布拉格迎来了春天,青年人的生活色彩开始丰富,新潮和时尚充满在这座东欧小城里,可帕维尔的生活却逐渐脱离轨道,妻子离她而去,带走了可爱的女儿,而他正困扰于新剧本的创作,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一些想法,甚至觉得自己也许并不适合做这一行。。。  当苏联坦克悍然侵入布拉格时,帕维尔选择了沉默,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走上街头抗议,而是以电影为控诉极权暴力的途径,尽管在《为年轻刽子手的辩护》中这样的主题显得并不是很直白露骨,但事实上隐藏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也决定了帕维尔和他的电影的命运,影片只在一座小剧院里放映了两周就被禁,帕维尔连同埃德尔瓦·朔尔姆、杨·南曼奇、乔拉·赫兹等人一起上了捷克秘密警察的黑名单,他的工作室被迫关闭,胶片拷贝被没收,那段时期他彻底放下了电影,重新组建了新的家庭,并有了儿子,可谁又知道一个受到禁锢而无法展示自己才华的艺术家心中真正的苦闷呢,十七年后当丝绒革命即将爆发之前,54岁的帕维尔却没能等到重获自由的那一天。  影片由帕维尔的儿子马瑞克扮演父亲,片中贯穿头尾的画外音朗读日记也是由他亲自叙述的,导演马丁·苏黎克用家庭电影的实验性拍摄手法将一个艺术家短暂而悲剧的一生展现在观众眼前,时代是如何影响个人的命运,黑白与彩色交织的画面暗示着帕维尔分离的情感世界,一种是与女儿在一起时的温馨,另一种是陷入孤独和迷惘时的无助,在他的眼中我看到了忧伤,即使与家人相处时他的安静的目光背后依然有着深深的痛苦感,对前妻的愧疚,对女儿的思念依然折磨着他的心灵。摄影机始终跟随着主人公,一点一滴地记录下生活的全部,略带苛砾感的影像构建起一个很私人的空间,但生活毕竟是可以被再现的,而特殊的时代却是很难去复制的,所以影片里还插入了不少真实的纪录影像,将真实的场景与演员的再现两者结合为一体,剪接处丝毫没有唐突感。  在我看来尽管帕维尔·祖拉塞克的遭遇能代表捷克新浪潮一代从最初的充满理想到被无情扼杀再到逐渐归于沉寂的悲剧结局,但他更多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而存在,他的生活里也有着普通人的爱恨得失,有着那个年代东欧人生活中共同的压抑和痛苦,人们应该记住他和他的电影,记住那段悲伤的往事,但历史并不能倒转,传奇也不可能再去重复。  《格列佛最后的旅行》(The Key for Determining Dwarfs or The Last Travel of Lemuel Gulliver),2002年,58分钟,黑白 彩色,捷克共和国。03年捷克评论家协会最佳纪录片奖;03年德国威斯巴登东欧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百合花奖。
999
详情
10.0
狗心1988
其它1988其它
添加: 1988-11-20
主演: 叶甫根尼·耶夫斯基格涅耶夫,Vladimir,Tolokonnikov,鲍里斯·普洛特尼科夫,Roman,Kartsev,尼娜·鲁斯拉诺娃,Evgeniy,Kuznetsov,Olga,Melikhova,阿列克谢·米罗诺夫,Anzhelika,Nevolina,Valentina,Kovel,谢尔盖·菲利波夫,Roman,Tkachuk,娜塔莉亚·拉平娜
简介: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1891年生于基辅,1940年逝世于莫斯科。世界文坛称他是一位思想深邃、以大无畏精神向一切邪恶挑战的文学大师。其代表作《狗心》、《白卫军》、《大师和玛格丽特》等曾被苏联当局查禁没收,或“默杀”。作家死后恢复名誉、苏联文坛两度掀起“布尔加科夫热”。现在他的作品进入现代经典之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珍品之一。  《狗心》作于一九二五年初,在文学圈子里获得一致好评,人们发现它确实尖锐地抨击了现实,但它抨击的是现实中的粗野、愚昧和荒廖。小说写一条狗因为做了人的脑垂体移植手术,突然成了有人外表的流氓,致使流氓习气随着脑垂体分泌的激素,渗入了取名沙里科夫的实验室怪物的每个细胞。沙里科夫的可怕不公在于他身上那些流氓无产者的劣性,并且在于他对社会主义的庸俗化.表面上看来,《狗心》很像一个科幻故事,但是实际上却有着反乌托邦小说的关于哲理和社会的深邃思考。  国际知名的医生菲利普·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教授,为了进行改善人种的优生学试验,把一个刚刚死去的行窃的酒鬼的脑垂体和睾丸移到一只叫沙里克的狗身上。沙里克竟变成了“还处于最低发展阶段的”人——沙里科夫。  这个能讲人言、衣食如人的衣冠禽兽,一天天显示出是一个怀着“一颗最为卑鄙龌龊的心”的败类:酗酒、偷窃、说谎、告密、无耻下流,直至栽脏陷害、用手枪威胁要强占教授的住宅。更有意味的是,这个狗“出身”的沙里科夫竟然被政府赏识而任命为莫斯科公共卫生局清除流窜动物科科长。他穿上了皮夹克(这是当时文学作品里革命者的形象模式),出入有专车——尽管是卡车。幸而两位“造物主”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教授和博尔缅塔尔大夫及时用手术把沙里科夫还原为沙里克,才没酿成惨祸。  在这篇小说里,布尔加科夫力究天人之际,思考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能力限度以及人对于整个自然界的责任。实际上,布尔加科夫继续阐释着一个重大的主题:人不应该僭越,不应该觊觎全能的上帝的位置。这个上帝便是自然、社会的客观法则。试图超越社会、自然的进程,把科学变为破坏客观规律的迷信,狂热蛮干地“创造历史”,是不能不受到惩罚的。正如小说《不祥之蛋》中,佩尔西科夫教授虽然掌握了科学,却缺乏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最后死于疯狂的群众的乱拳之下;而给人类社会带来可怖的厄运的洛克,急功近利而智力低下到根本谈不上什么责任感问题,却“带着官家的公文”,则是更为可怕的。  而在《狗心》中,国际首屈一指的名医菲利普·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教授空前绝后的完美手术只能创造出险些置其于死地的社会败类。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教授经受了自作自受的“科学实验”之后,终于觉悟道:“看吧,如果一个研究者不是摸着大自然的脉搏,与之共进,而是想加速问题的解决,揭开那神秘的帷幕,那么,就给你个沙里科夫尝尝,还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看来,人要充当上帝——造物主的角色,结果只能是对上帝的讽刺性模拟。干扰世界的客观进程最终只能落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下场。
988
详情
8.0
革命往事
其它1971其它
添加: 未知
主演: 罗德·斯泰格尔,詹姆斯·柯本,罗慕洛·瓦利,玛丽娅·蒙蒂,里克·巴塔利亚,佛朗哥格拉齐奥西,安托万圣约翰,Vivienne,Maya,大卫·沃贝克,朱里奥巴蒂费里,坡尔铎本丹迪,约翰·佛雷德里克,迈克尔哈维,富里奥梅尼科尼,纳扎雷诺·纳塔莱,斯特法诺·奥佩迪萨诺,Memè,Perlini,Jean,Rougeul,贝尼托·斯特凡内利,德罗热达·铎洛斯,塞尔希奥·卡尔德龙,Simon,van,Collem,路易斯·莫里斯,阿尔多·桑布雷利,孔拉多·圣马丁
简介: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墨西哥革命中。一辆长途马车里,高贵的先生女士们对一位沉默寡言的农民大放厥词,然而突然农民摇身一变,显出家庭式匪帮头目胡安(Rod Steiger 饰)的真面目。胡安打劫后路遇爱尔兰革命军爆破专家约翰(James Coburn 饰),后者的爆破能力令抢劫梅萨维德银行如探囊取物,于是胡安苦苦尾随,不经意间却卷入了配合维拉革命军的梅萨维德暴动。胡安如愿与约翰搭档洗劫银行,但他所有的收获却是解放150名政治犯人。  政府军上校刚特率军镇压革命,胡安与革命队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逆境中,约翰与胡安产生了真正的革命情谊,二人在前往美国的路上折返阻击刚特上校,当约翰中弹之时,这位老战士看到了昔日在爱尔兰的温馨场景……本片获1972年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
950
详情
3.0
工人,农民
法国2001其它
添加: 未知
主演: 未知
简介: Veteran experimental filmmakers Danielle Huillet and Jean-Marie Straub helmed this unusual adaptation of a novel by Elio Vittorini. Focused on the triumphs and failures of a group of laborers and farm hands who pooled their resources to operate an alternative collective farm 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Operai, Contadini features a cast of 12 actors who read aloud from Vittorini's book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film, either reciting from memory or using a clearly visible script. Hardly designed to be a crowd pleaser, Operai, Contadini proved to be controversial among the audiences for its showings at the 2001 Cannes Film Festival, where it was screened as part of the Directors' Fortnight series. ~ Mark Deming, All Movie Guide  The group makes up a primitive community which seeks to erase not only the distress created by the war but also the hardships of life and hunger, and to protect them from violence, misery and fear. Amid the ruins of this post-war period, the characters build and invent a rapport  both in their professional and daily lives  between themselves, the sexes, generations, diverse social and geographical origins, and antagonistic political camps.  The group maintains a 'register', a kind of diary, as if it were entering the minutes of an inquiry or a trial. -Steve Grayson  my favorite Straub-Huillet films are Too Early, Too Late and Operai, contadini (2001), both color landscape films with especially acute senses of place as well as of nature in all its harsh beauty. - Jonathan Rosenbaum
897
详情
2.0
更好的世界
其它2010其它
添加: 2010-08-26
主演: 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崔娜·蒂虹,马库斯·瑞格德,威廉·约翰·奈尔森,乌尔里奇·汤姆森,卡米拉·戈特利布
简介: 瑞典医生安东(米克尔·佩斯勃兰特 Mikael Persbrandt 饰)常年工作在苏丹的难民营,每天直面武装暴力造成的伤痛与死亡;休假时则飞返丹麦,与分居中的妻子玛丽安(崔娜·蒂虹 Trine Dyrholm 饰)轮流照看两个儿子。男孩克里斯蒂安(威廉·约翰·奈尔森 William Jøhnk Nielsen 饰)从伦敦迁至丹麦,母亲的病逝令他与父亲心生隔阂。在新学校中他与安东的长子伊莱亚斯(马库斯·瑞格德 Markus Rygaard 饰)结识,后者因瑞典人的身份受到同学的歧视与欺凌。克里斯蒂安教会伊莱亚斯以暴制暴,两个同样来自破碎家庭的男孩成为好友。  安东带着两个儿子和克里斯蒂安外出游玩,因误会被人连续掌掴羞辱。安东坚持以宽容忍让的态度化解此事,却不被孩子们理解。在发现库房里的火药后,克里斯蒂安开始怂恿伊莱亚斯加入自己危险的复仇计划。而此时已经回到苏丹的安东因为救治了恶贯满盈的当地大佬,内心正经历着一场道德的煎熬……  影片原名《复仇(The Revenge)》,后更名《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于2011年相继摘得第68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和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两项殊荣。
879
详情
8.0
孤筏重洋
英国2012其它
添加: 2012-08-18
主演: 帕尔·斯维尔·哈根,安德斯·巴斯莫·克里斯蒂安森,托拜厄斯·桑特尔曼,古斯塔·斯卡斯加德,奥德-马格努斯·威廉森,雅各布·奥福特布罗,阿格尼丝·基特尔森,彼得·怀特,霍·阿德里安·哈万,索伦·比尔马克,佩迪塔·埃弗里,伊恩,博纳,萨姆·查普曼,凯汀卡·埃格雷斯,理查德·特林德,曼努埃尔·考西,托德·博伊斯
简介: 影片根据挪威著名探险家索尔·海尔达尔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他在1947年与五位朋友乘坐木筏漂流,穿越太平洋的传奇冒险故事。  挪威迄今投资之最(1850万美元)的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6名探险家乘坐简陋木筏横渡太平洋的故事。  《祸水》的男星帕尔·斯维尔·瓦海姆·哈根扮演挪威著名探险家索尔·海尔达尔。  1947年,索尔·海尔达尔与五位朋友一起从南美秘鲁出发,乘坐木筏历时101天和4900英里到达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一项奇迹。他想通过此举证明,1400年前远古时代的秘鲁人就是通过乘坐这种简陋的木筏,穿越太平洋而到达波利尼西亚定居的。海尔达尔将这段艰苦卓绝的简历写成了书,被翻译成全世界60多种语言,拍成的纪录片也获得了1952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他也被称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挪威人”。然而在故事的一开始,他的想法遭到了所有人的嘲笑。  幕后制作  《孤筏重洋》由挪威与英国、丹麦合拍,英方制片人是同贝托鲁奇合作过《偷香》、《末代皇帝》的Jeremy Thomas,他也是近期文德斯的《皮娜》、柯南伯格的《危险方法》等国际大制作的制片人。《孤筏重洋》将由乔阿吉姆·罗恩尼与艾斯彭·山德伯格指导,他们2008年在挪威成功地推出了卖座的战争爱情片《马克思·马努斯》,并是当年该国奥斯卡外语片申报代表。  导演自述  电影关于什么?  传奇探险家海尔达尔的生平以及他在1947年乘坐简易的木筏穿越太平洋的真实故事。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关于永不放弃追逐梦想的故事。  《孤筏重洋》的灵感来源?  我们俩在挪威南部的一个小城长大,那里叫做桑德菲乔德。除了电影之外,我们从来没有别的追求,没有过其他的生活方式。但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孤筏重洋》的故事就激励我们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无论是多么遥不可及的梦想并且永不放弃。我们希望这部电影也能够激励人们去冒险。去征服马特洪峰,去古巴航行,开体验66号公路,不管是什么,总之是追寻你的梦想。  筹备过程中遇到过的最大困难?  困难有很多,一开始简直是一团乱麻。这是我们所经历过的最为复杂的电影拍摄过程,幸运的是,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了不起的人。  拍摄过程中受到谁的影响?  《大白鲨》,当然,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我们不停地从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中寻找灵感。在我们看来,那些年是电影的黄金时代。  花絮  .康提基(Kon-Tiki)号是根据印加人的太阳神神Viracocha的古名来命名。  .影片背靠背地拍摄了两个版本,一个使用英文拍摄,另一个则使用挪威和丹麦文。  .影片创下挪威影史上的投资之最(1850万美元)。  .影片在挪威本地收入1334万美元票房,是2012年在挪威最卖座的影片,超过了所有好莱坞大片。  .影片的两位导演乔阿吉姆·罗恩尼、艾斯彭·山德伯格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友。《孤筏重洋》是他们执导的第三部作品。他们的前一部《马克思马努斯》曾创下挪威十年来本土片的最高卖座纪录。
805
详情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尾页
选择语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spañol 한국인 Bahasa Indonesia 日本语 Deutsch
一键换肤
下载APP